然而這日漸繁榮的市場,卻未給我們國產的儀器廠商帶來太多的收益,據了解目前我國的中高端質譜完全依賴進口,也就是說我們所青睞的多是些國外品牌,我國的市場也成為別國商家吸金的對象。這真的不是“蠅頭小利”啊,一臺質譜儀國產的最便宜的也要幾十萬,進口每臺差不多都要100萬到500萬甚至更多,一所211工程大學光質譜儀一項設備就需投入幾千萬,。但是這幾千萬又有多少是采購國內產品的支出呢?沒有多少吧。北大、清華有國產質譜儀嗎?估計可能性不大,其它作為科研基地的高等院校呢?恐怕加在一起也不會超過十幾臺吧。那么這個超過10%的需求量都是給誰創(chuàng)造的,安捷倫?賽默飛世爾?還是沃特世?總之很少會輪到中國的品牌。
其實我國有機質譜儀器的研制在60年代已經開始,無論北京分析儀器廠還是科學院儀器廠都曾推出自己設計生產的化學分析質譜儀和GC/MS。然而國產儀器在性能、價格等方面均不敵外國產品,因而逐漸失去市場。為了維持生計,這些國有儀器廠逐步由獨立設計生產演變成為外國產品裝配和委托維修,技術力量和設備隨之流失。某些高校和科研單位雖已研制成功MALDI-TOFMS等儀器,卻未能轉變成商品。
如此一來質譜行業(yè)國產品牌里便出現蜀中無大將的局面,我們承認在高端分析儀器領域我們和國外的技術存在差距,但導致國產儀器無人問津局面的罪魁就是中國設備上得出的數據在國際無法得到認可。筆者不太清楚這算不算是一種學術壁壘,也不太清楚這些國際儀器設備廠商玩過什么貓膩,總之國產儀器“不堪大用”成了事實,幾代人嘔心瀝血的研究成果,可到頭來卻只能來分些“殘羹冷炙”,這不僅僅是境遇的尷尬,說是悲哀亦不過分。雖然國產質譜設備也占據著一小部分教育市場,不過多不是去搞科研用,而是作為授課和演示使用了,發(fā)揮的作用比模型強不許多。
國產質譜儀專心研發(fā)是關鍵 在質譜儀器發(fā)展過程中,國家級研究所和應當承擔起主要責任,國家提出各種支持計劃,很多都存在重復現象。不能想著一次性投入幾百幾千萬就結束了,需要不斷地前進?!皠?chuàng)新”是國產儀器發(fā)展的必由之路,而且創(chuàng)新完了要形成“專利”??偸歉M口廠商屁股后面走,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對于國內公司來說,必須要把研發(fā)技術放在第一位。做產品不能浮躁,技術是需要積累的。專用儀器是一條必由之路,培養(yǎng)出一支隊伍,鍛造一條產業(yè)鏈,贏得一部分用戶的口碑,先活下去才會有希望。國內公司目前需要的不光是技術專家,應用和行業(yè)專家也是必須的。其次不能落入價格競爭的誤區(qū)中,這樣連企業(yè)自身還未站穩(wěn)腳跟就白白把大好國內市場拱手讓給國外企業(yè)了。
擴大服務將為國產儀器帶來機遇 作為精密儀器,質譜儀的調試維護等需要密集的服務。國外知名儀器廠商的服務是不錯的,但往往需要支付較高的費用,國產儀器在服務費用上很大優(yōu)勢。而且國內知名儀器廠商的服務很多都能做到召之即來,網點也多,在服務響應上的確還是有優(yōu)勢的。國產儀器在服務上的優(yōu)勢,可以抵消一部分進口儀器在質量上的優(yōu)勢,也可以爭取一些用戶體驗上的優(yōu)勢。堅持或擴大在服務上的優(yōu)勢,會為國產質譜儀取得不少加分。
質譜學與質譜技術是當今分析科學領域最為前沿、最為活躍的學科之一,質譜行業(yè)將是充滿朝氣的行業(yè),極大地推動著其它相關學科和重要研究領域的發(fā)展。當前,全球質譜儀器市場巨大,國際的市場需求年增長率超過10%。2007年達30.8億美元,2009年銷售量為39億美元,2012年預計將達45億美元。我國質譜儀器市場的需求年增長遠大于10%。2003年我國質譜儀進口就達300多臺,2007年就達到了1700臺,2010年我國質譜儀進口了3400多臺,2012年上半年已達2400臺。業(yè)內專家估計今后五年的市場年增長率會達到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