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孵化投資方式轉化科研院所技術成果,是相對有效的一種成果產業(yè)化方式,但這一過程困難重重,結合自己多年的成果轉化工作經歷,有一點體會,歡迎拍磚交流。院所項目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或操作隱患:
1)知識產權問題
研究所技術進入項目公司的二種方式,要么技術作價入股,要么技術許可。目前研究所在技術估值上有些浮躁,不管何種技術,市場如何,凡說到估值,少則認為五、八百萬,多則二、三千萬,對于投資本不大(千萬以內)的項目公司來說,不適合高作價入股。技術許可相對來說能比較快解決問題,能讓項目公司小步快跑,但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解決好公司后續(xù)自主研發(fā)與授權技術之間的關系問題,避免存在法律風險。
2)研究所技術團隊的技術認知問題
目前院所技術人員一個通病是對自身技術在整個產業(yè)化過程中的作用拔得太高,而實際上從技術---樣品或樣機---標準化地批量產品,單純說技術的話,可能只走了30%-40%的路程,后來還有大量的路要走:
a.客戶試用過程中,往往有很多我們沒有想到的問題或缺陷,環(huán)境適應性問題、兼容性問題、易用性問題等等。
b.量產穩(wěn)定性問題
c.性價比問題,當科研人員把項目僅當成一個一次性成果時,強調品質,強調高指標,在材料選擇、產品結構設計、生產工藝上有時可以說是不計成本,而市場產品通常強調性價比,強調最合適的指標以最優(yōu)的價格銷售,因此,項目公司成立之后在生產環(huán)節(jié)往往需要花大量時間精力,而不能簡單沿用研究所生產樣機的方式。
正因為單純對技術認知太高,會忽視產品化其他環(huán)節(jié),以及營銷、客戶服務、企業(yè)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得研究所技術團隊與項目公司其他部門配合重視度不夠,認為“東西做出來了”,項目公司只管賣就可以了,賣不出去就是公司的能力問題。不接受或不承認自己的技術和產品還不成熟,還不是真正的產品。
這類問題,如果項目公司管理層不能有效進行協調、溝通、解決,合作方最終必定走不到一起。
3)研究所核心技術團隊激勵問題
所有企業(yè)的成與敗,歸根到底是人的因素,好的團隊可以把二流的技術、二流的市場做成一流的企業(yè),差的團隊能把一流的技術、一流的市場做成失敗的企業(yè)。項目公司成立的相當一段時期內,研究所原始技術團隊必須與公司緊密合作,甚至加班加點:完善技術、調試產品、客戶演示、新產品設計開發(fā)等等,積極性何在?除了成就感之外,必須解決他們與公司利益捆綁問題,自己覺得有些奔頭或吸引力,否則說破天,效果也有限,這是人性問題。
目前存在的問題是,研究所如何平衡這些人與所內其他人的利益問題,從公司賺多了,會不會影響他所里的獎金績效,會不會影響他正常的職業(yè)發(fā)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