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七院科研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從中山七院了解到,科研中心整合了基礎醫(yī)學相關的各種關鍵儀器設備,能覆蓋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及轉化醫(yī)學的各項實驗,為完成各類科研項目提供技術保障,接下來將落地3個諾獎實驗室。
服務臨床 形成醫(yī)療產業(yè)創(chuàng)新高地
目前,中山七院正在建設六大科研平臺與一個大數據中心,按照中山大學建設“大團隊、大平臺、大項目”的整體部署,力求通過科研引領臨床跨越式發(fā)展,實現變道超車。
了解到,中山七院科研中心實驗室已擁有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全自動高通量細胞分離機、動物活體熒光紅外成像系統、流式細胞儀等多種高精尖的實驗設備,可以滿足前沿醫(yī)學研究的需要。
啟動儀式上,何裕隆院長表示,“科研中心投入使用,標志著醫(yī)院科研發(fā)展進入了新的階段,也意味著醫(yī)院向世界一流又邁進了堅實的一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希望科研中心與臨床科室建立緊密的聯系,通過研究解決臨床問題,引領臨床走在學術前沿。”
副院長潘逸航介紹了科研中心的發(fā)展規(guī)劃,“我們正在和國際頂尖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今年就已經和英國的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以及倫敦大學學院建立了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這些國際合作及諾獎實驗室的建立,將吸引全球頂尖研究員加入科研中心,通過實驗室的建設打造科研高地。”
中山七院實行臨床與科研相對獨立的開放式管理體系,使臨床和科研人員專注于各自擅長的領域,通過科研引領臨床發(fā)展,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推動科研成果向下游產業(yè)轉化,從而使科研、臨床互相促進、協同發(fā)展,形成醫(yī)療產業(yè)創(chuàng)新高地。
各類基金申請也是科研與國際交流中心的工作重點之一。從2017年8月起,中山七院已舉行近20次各類基金申報啟動與學習交流會。
中山七院2018年共獲得科研基金立項36項。其中自然基金立項10項,獲批直接經費總額429萬元,位居深圳市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前列;深圳市科創(chuàng)委基礎研究·自由探索項目立項11項;深圳市衛(wèi)生系統科研項目立項7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3項;廣東省中醫(yī)藥局管理項目1項;廣東省醫(yī)學科研基金立項3項;中山大學高?;究蒲袠I(yè)務費青年教師培育項目1項。截至2018年8月初,中山七院累計發(fā)表論文67篇,其中SCI19篇。
與諾獎得主同行帶來學術界最前沿知識
科研中心積極引進諾貝爾獎得主來中山七院建立實驗室,通過諾貝爾獎實驗室的建設打造科研高地,進而為中山七院建立世界一流科研學術提供強大的推動力和創(chuàng)造力。
其中,愛德蒙·費舍爾轉化醫(yī)學研究諾獎實驗室已揭牌運營。托馬斯·林達爾DNA修復精準治療諾獎實驗室的籌建工作正在進行中,初定于2019年3月舉行揭牌儀式。
科研中心已與200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馬里奧·卡佩奇積極溝通合作事宜,并聘請了卡佩奇為中山七院榮譽教授,以他命名的諾獎實驗室正在積極籌建過程中。
在基礎科研學術交流方面,迄今已有多位海內外學者赴中山七院進行60余次學術交流。共舉辦7次高級別學術交流———“大師講堂”,吸引了包括美國癌癥協會副主席OtisBrawley、美國科學院院士Mekalanos教授、“克隆之父”伊恩·維爾穆特爵士SirIanWilmut、加拿大科學院院士PeterH.Backx等在內的“大師級”專家、學者前來交流。
重視科研團隊建設 搭建學科研究平臺
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yī)院以建設國際著名、國內一流的研究型教學醫(yī)院為目標,非常重視科研建設。一期工程已規(guī)劃建設1300㎡的實驗中心,2020年落成的二期工程更將建設10萬㎡科研大樓;正式運營后,科研經費投入將大于全院GDP的4%,專職科研人員將達到總員工數比例的10%-25%。
科研中心積極采取全球招聘的政策,建立“首席科學家+領軍人才+中青年骨干”的人才梯隊。在科研平臺建設方面,科研與國際交流中心正在積極搭建面向醫(yī)院及社會的公共服務平臺,同時積極建設多學科、高水平的學科研究平臺。
公共服務平臺包括服務于中山七院科研團隊同時面向社會開放的生物樣本庫、公共實驗技術中心(包括細胞生物學技術平臺、基因組學技術平臺、蛋白組學技術平臺、代謝組學技術平臺、病理與圖像技術平臺)、技術轉移與產業(yè)化中心和動物實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