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fā)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chǎn)作為基金創(chuàng)立的5個獎項之一,從1901年至2017年,共頒發(fā)了109次,擁有178位獲獎者。
諾貝爾化學獎是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學領域有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或發(fā)明的科學家。然而,這一學科卻被不少科學家調侃為“理科綜合獎”,因為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甚至農(nóng)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都獲過化學獎。
通過梳理過去100多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名單,可以發(fā)現(xiàn),除了化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生物學科研究獲獎的次數(shù)超過20次,物理學科研究獲獎的次數(shù)也高達20次,甚至農(nóng)學方面的研究也獲得了一次化學獎。
2007年-20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的獲獎情況如下:
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以表彰他在“固體表面化學過程”研究中作出的貢獻。
2008年:美國Woods Hole海洋生物學實驗室的下村修、哥倫比亞大學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錢永健因發(fā)現(xiàn)并發(fā)展了綠色熒光蛋白(GFP)而獲得該獎項。
2009年:英國生物學家萬卡特拉曼•拉瑪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美國科學家托馬斯•斯泰茨(Thomas A. Steitz)和以色列女生物學家約納什(Ada E. Yonath)因在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研究中的貢獻共同獲該獎。
2010年:美國德拉威爾大學的Richard F. Heck、普渡大學的Ei-ichi Negishi以及日本倉敷藝術科學大學的Akira Suzuki,他們發(fā)明了新的連接碳原子的方法,獲得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
2011年:以色列科學家達尼埃爾·謝赫特曼因準晶體的發(fā)現(xiàn)而獲得201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2012年: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和布萊恩•克比爾卡因“G蛋白偶聯(lián)受體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馬丁•卡普拉斯、邁克爾•萊維特和阿里耶•瓦謝勒,以表彰他們在開發(fā)多尺度複雜化學系統(tǒng)模型方面所做的貢獻。
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美國科學家埃里克•貝齊格、威廉•莫納和德國科學家斯特凡•黑爾,以表彰他們?yōu)榘l(fā)展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所作的貢獻。
2015年:瑞典科學家托馬斯·林達爾、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里奇和土耳其科學家阿齊茲·桑賈爾因在DNA修復的細胞機制研究上的貢獻而獲得201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2016年:法國科學家讓-彼埃爾·索瓦、美國科學家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和荷蘭科學家伯納德·費林加因分子機器的設計和合成而獲得201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2017 年:瑞士生物物理學家雅克·迪波什(Jacques Dubochet)、德裔生物物理學家約阿基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蘇格蘭分子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因研發(fā)冷凍電鏡,簡化了生物細胞的成像過程、提高了成像質量,榮獲 2017 年諾貝爾化學獎。
2018年:加州理工學院科學家Frances H. Arnold、密蘇里大學科學家George P. Smith及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實驗室Sir Gregory P. Winter獲得2018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 “肽類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的貢獻。